-
如何有效组织孩子的饭后活动?
幼儿的饭后活动也就是幼儿午睡前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要精心组织好饭后这个环节活动的科学性,其实是一门技术活。饭后组织活动的质量有利还是有弊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午睡状况及身体健康,所以教师组织的活动一定要避免让幼儿进行剧烈的运动,但也不能让幼儿静等。应本着以静为主,动静交替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性的安排这一时段的活动。我想说:前提就要妥善的解决好先用好餐的孩子该怎样的活动?再者就是所有孩子用完餐又是如何的组织孩子们的集体活动了?
那先来说说前者活动的安排吧。说真的,幼儿在用餐时间长短问题上也是个老大难,也是常令老师们疑难,很难周全得攻破它。总是有这样的一幅幅场景直接映入眼帘:用餐快的幼儿很快把饭吃好了,自己的桌面和地上也都做了检查,而用餐慢的孩子总是东张西望、斯条慢理,优雅状态。于是就让先吃好的幼儿搬个椅子坐到班级活动室的中间去,有的和旁边的同伴“放鸭式”自由闲聊起来,有的玩起了自己带的玩具……等待着其他同伴,可问题出现了,有个别没吃完饭的孩子两眼看着热闹的同伴玩,自然而然的,吃饭更是慢了一拍,怎办?面对这样的状况,班里老师就经过商议能让先吃好饭的孩子有事可干,又能激励吃得慢的幼儿办法:
1.可以让个别先吃好饭的孩子自愿报名去当“餐后值日生”整理、清点,以及陪伴吃饭慢的幼儿。
2.开放班级内的一个区域让孩子们进去玩,这样吃的慢的小朋友看着同伴玩的有趣,就激励了进餐的速度。
3.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玩以及和别的孩子一起分享着玩。
4.事先准备好图书,让饭吃得快的小朋友看图书,等着其他的孩子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着各种办法,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个别幼儿在用餐时不再慢吞吞了,注意力也集中了,所以吃饭的速度加快了,表杨用餐有进步的孩子也有了明显的见效。同时也是为开展下个活动环节---集体活动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接下来谈谈全体幼儿用完餐后,老师所设想的活动吧:
1.组织幼儿看图书讲故事。幼儿进餐后,围坐在一起,安静的看看图书,然后让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故事,培养幼儿爱好文学及认真听的好习惯。
2.组织幼儿去室外散步。散步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带领幼儿在园内散步或者参观其他班级,看看他们吃完中饭都玩什么游戏?有时在操场上,和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圆圈,互相谈一谈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有趣的事儿。
3.组织幼儿进行适宜的区域活动。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区域,只要不带有剧烈性或不利于消化的活动,都可以参加。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广泛交际。如:益智区里,让幼儿玩一玩积木;在美工区中让幼儿进行绘画、粘贴、捏泥、撕纸等活动。
4.组织孩子们看电视。一个星期一次,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动画片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往往在看电视时活动室里听到的只有电视机发出来的声音。
5.组织幼儿进行安静性游戏。如:跟我学、和好朋友谈心、办家家等游戏,孩子们都比较喜欢。不仅使孩子们玩的有趣,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和同伴说说讲讲,和师生互动交谈,这样通过幼幼互动、师生互动,融洽之间的感情,创造愉快氛围。
6.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幼儿拿自己的玩具独自或结伴玩,鼓励幼儿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懂得和学会互相共享着交换着玩的。
总之,饭后科学性的安排好孩子们的活动,需要多探究和尝试改进,做任何事情尽量要多虑多思,所组织的活动形式可根据季节特点、场地的安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安排,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组织幼儿喜爱的有益活动,才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
如何在课堂精心设计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幼儿园今年的园本培训项目是:“精心设计提问,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这一培训项目,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迷惑、我们收获,我们成长。一年的实践活动中就教师如何进行设计有成效提问?我体会到以下几种提问能较好地促进活动的开展。
一、引发讨论的提问:
近观活动中的提问模式化现象较重,千篇一律地“有谁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些问题对绝大多数幼儿来说没有多少探究价值,不需要经过思维加工便能得到答案,幼儿也就没有多大兴趣。而引发探索讨论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相互讨论中得出多种答案,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如在小班科学活动《泡泡乐》中,教师拿起不同的吹泡器问:“这些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呢?”幼儿能根据吹泡器的形状进行思考,可能吹出来的是圆形的,也有可能吹出来的是吹泡器的形状的,这样的问题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又促使幼儿多活动产生进一步的兴趣。而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糖果,有了这些糖果才能是活动有效开展。
二、激发幼儿想象的提问:
抓住活动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扩散想象,让幼儿暂时摆脱文学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幼儿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灵活性,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促进幼儿个性化地发展。如学习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后,老师问“假如你是小白兔,你还想把花瓣寄给谁?让花瓣帮他做什么?”幼儿发言踊跃,有的说:“把花瓣寄给灾区的人们,帮助他们消除灾难。”有的说:“把花瓣寄给白血病患者,使他们有健康的血液。”还有的说:“把花瓣寄给老人,让他们年轻长寿。”等等,孩子们都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去体会粉红色的桃花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美好。
三、便于换位思考的提问:
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有利于幼儿自主理解作品、掌握作品。如学习童话“狐狸和兔子”时,我问幼儿“假如你是兔子,碰到这样的事怎么办?”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等狐狸睡着了,悄悄地从烟囱里爬进去,用电棒电死它”有的说:“请来好朋友,一起拿武器去对付狐狸。”等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四、探究性提问:
探究性提问是一种设置悬念,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或操作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以寻求答案的一种提问,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中,幼儿提出了“为什么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啊”对此,教师引导幼儿:“你们看看他们里面转的东西一样吗”当幼儿通过观察实物得出结论后,教师又进而提出“当物体里面放的东西不同,他们发出的声音也会是不同的吗”的悬念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并当场进行师幼有合作试验验证。由此可见,提问是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激活、拓展幼儿思路的重要手段。因此,让幼儿带着问题自主的展开思维活动,积极思考,充分表达,是我们贯彻《纲要》精神,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问,学问,贵在问。问不仅是幼儿学习的事,更是老师教的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学会问,把提问当作一项技术,甚至是一项艺术来对待。不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稀里糊涂,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兴趣索然;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积极参与,兴趣盎然。
-
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幼儿园的孩子很喜欢玩,这是他们的天性。但在上课时,孩子们很喜欢听我讲故事,每次讲故事时,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小眼睛骨溜溜看着我,在细心倾听着。这样的感觉打心底里说也是很自豪的事情。同时,也有个别幼儿,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一下子表现松懈、注意力不集中等的表现,这是为什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表现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由于孩子精神状态不好,在幼儿园的话不像小学一样布置那么多作业,这样孩子空余的时间就更多了,有些很喜欢看电视,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上次家长也跟我提起,我家孩子一点不喜欢看书,在家看电视的隐越来越大了,导致晚上睡觉时间很迟;还有就是玩得太疯、太累了,晚上休息的时间少,这样,白天没有一个充足的睡眠,因此就无精打采了。当然这种现象主宰者确是家长。因为孩子的自控力很差,主要看家长是如何管教孩子的,以便提供一个更优越的学习环境。
其次,在平时家长应当给孩子学习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如孩子的屋内应尽量少布置一些图画或照片,少给孩子呈现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因为这样孩子很容易为无关的刺激所吸引。在孩子看书或做作业时,家长应关上屋子的窗帘,不可开电视或收音机,以免打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之间不要说话,因为他们对大人的话会都记在心里,而对面前的作业则一点也记不住。兴趣的培养对于幼儿很是重要,有些知识,有了一定的兴趣,才会越听越认真,这样,孩子的知识面也会越来越丰富。
再者,可能老师也有一方面的因素,上课不够吸引人,如在讲故事时,你的语气、行动、举止不够夸张,激发不起孩子的兴趣;在上课时,教具准备不充分,孩子会觉得枯燥、乏味,这样,孩子也很容易分心,甚至放松自己,就变得注意力不集中了。
总之,在孩子面前,我们要以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要让孩子有积极的心态。不要因为一味的责怪,而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样孩子会更加任性、跟你唱反调。因此。家庭的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良好的环境是决定孩子的因素。
-
如何让孩子享受艺术拥有自信?
引用痴呆儿变成天才的世界著名神童卡尔·维特的话“即使是智商再平凡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优秀的人才!”在音乐活动中,如何让特殊孩子感受到尊重信任,如何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尊重信任,体现赏识教育的内涵。
任教大班时,我班有一名特殊的孩子她叫顾欣雨,无论谁从看到她的第一眼就会感觉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有点傻傻的。后来我才知道孩子不是天生就这样,是由于她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的母亲误用了药,所以孩子出生后出现了智力问题。与孩子接触的一年多时间里,让我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孩子的转变,其实她也有闪光点。
记得在我执教大班艺术活动《小闹钟》时,为了让孩子更深刻的感受不同的小闹钟形象,活动开始我就引导孩子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一、边拍手边回答,激发兴趣。1.有节奏地问答:“你拍手我拍手,你是一个什么钟?”“你拍手我拍手,我是一个小兔钟。”2.引导幼儿按意愿替换回答词,如小猫钟、小鸟钟等。当我看到这对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是简单不过的问题后,我就有了想法,让顾欣雨也试试吧。当我叫到顾欣雨时,就听见有小朋友在说了:“老师她不会说的”“老师她只会打人”“老师她不会说话的”等等。但做为老师,在我和她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我相信,她会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把孩子请到了前面,站在了我的身边,我问孩子,你家有养小动物吗?她爽快的说:“我家里养了一只小狗,奶奶还养了一只小猪”我接着问:“那你喜欢这些小动物吗”“喜欢”孩子又一次爽快的回答。那我们把你喜欢的小动物变成一只小闹钟好吗?我们一起来拍手做游戏好吗?孩子开始有点忧郁。我摸了摸孩子的头,并给了她鼓励的眼神。终于我问:“你拍手我拍手,你是一个什么钟?”孩子轻声的回答“你拍手我拍手,我是一个小狗钟。”虽然是在我的帮助下完成的,但我抓住机会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表扬了顾欣雨,并带领孩子们给了顾欣雨热烈的掌声。当我们再一次进行这个拍手游戏时,看到顾欣雨小朋友也在投入的游戏时,在我的带领下又一次给她竖起了“你真棒”的大拇指!
我一直觉得,音乐能给孩子带来神奇的快乐。在音乐的享受中,孩子们会特别的放松自己。当我们再一次进行这个拍手游戏时,看到欣雨也在投入的游戏时,让我倍感欣喜,不是金子,也有发光的时候。当孩子学说话时,每发一个音,再不标准,父母都会欣喜若狂,“哗,太棒了!”学走路时,站都站不稳,父母还是一个劲的欢呼“太好了!”老师要做的不是推着孩子跑,更不是逼着孩子跑,而是要做好”啦啦队”这个角色,为孩子高呼加油。这就在无形中给了孩子尊重,给了孩子自信。尤其是那些特殊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尊重和信任。更需要我们的宽容、理解和赏识。